2022年12月17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外用药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王裔惟、陈军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药剂学期刊《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中科院一区,IF 17.873)上发表题为“Role of wound microbiome, strategies of microbiota delivery system and clinical management”的综述性论文。
创面尤其是慢性创面难以愈合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影响近1亿人。目前治疗创面促进愈合的方法包括抗感染、清创或使用创面敷料或人造真皮,但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当创面形成后,皮肤表面的共生菌群(微生物的统称)向下层组织迁移并定植生长,据统计,创面中含有葡萄球菌、假单胞菌、棒状杆菌、链球菌、厌氧球菌、肠球菌等多种菌群,且慢性创面中的菌群通常比急性创面更多。近年来,创面菌群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调控创面菌群可能会成为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首先讨论了皮肤和创面共生菌群在创面愈合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包括菌群调节创面炎症反应,调节角质形成细胞或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以及菌群调节胶原蛋白沉积和**皮肤附属物再生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创面菌群在创面炎症期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与通路
接下来,作者总结了创面菌群与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以调节创面的修复和再生,包括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捕获网NETs的产生,巨噬细胞及其表型的转化以及淋巴细胞的响应。
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对创面菌群的反应
目前治疗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的临床治疗策略包括:清创、血糖控制、负压创面治疗、敷料、血管重建以及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旨在控制菌群的数量,鼓励具有多种共生菌的重新繁殖,以恢复皮肤稳态和防止创面感染。虽然用于创面消毒的外用消毒剂在临床上仍被广泛使用,但外用抗生素容易引起细菌耐药并且可能进一步导致伤口菌群失衡,作者基于益生菌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两种开发应用策略。第一种是在创面愈合中直接使用天然益生菌或工程化的益生菌。第二种策略是将益生菌装载在可控制释放的递送载体(如微胶囊、电纺丝支架、水凝胶和3D生物打印支架及微针)中,以促进创面愈合,该递送系统未来也可应用于局部菌群的递送。
南京中医药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药学院博士研究生汤清涵和薛楠楠为共同第一作者,王裔惟教授和陈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江苏省特聘教授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点击文末“阅读全文”立即查看):https://doi.org/10.1016/j.addr.2022.114671